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39阅读
  • 1回复

公益人不应成为道德祭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影子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4-12
在传统观念里,在大部分人眼中,慈善,就是捐钱,就是奉献。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是无偿牺牲的。公益,是被很多国人纳入纯粹的道德范畴进行讨论的。
       公益是一个不同于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行业,公益从业人员定价缺乏一个可以参照的依据--企业可以根据从业人员的业绩来给他们定价,政府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来给从业人员定薪,但是公益行业呢?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被社会接受的标准。甚至,至今仍有很多捐赠人迷信实现公益目标的过程必须"零成本",却忘了其捐赠的过程,其实是购买、支持社会服务的过程。
        "公益界加薪哥"日前引发关注--一个男子手举"我要涨工资"、"我要给同事加薪"、"我要让更多人加入公益"、"我要让公益人得到更多关注"字条的照片在微博上被广泛转载,"加薪哥"号召公益行业从业者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集体罢工一天,呼吁公众关注公益人才待遇。
       很多人似乎开始意识到公益有成本这一事实,然而,公益人究竟该不该拿薪水?究竟该拿多少薪水?他们的薪水应该从何而来?这一系列的问题变得如此尖锐却又如此明了,但是解决方案却莫衷一是。
全职公益真的只能受穷?
       "我们不想煽动悲情,我也反对'血汗公益'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是,'血汗'这个词都已经说出来。如果我们再不改变现状,那么'血汗'真的就离我们不远了!我们只有行动起来!因此,我在这里向各位公益伙伴们倡议,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我们一起停工1天!""加薪哥"看似嘶声力竭的呐喊却也不是个例。
       中国的公益组织薪酬水平低、工作强度大,这个行业里,甚至不乏为了公益事业倾家荡产、累病累跨的公益创业者,他们的机构最后也陷入了随时面临关门停业的困境。
       "这盏灯燃料耗尽,奄奄一息,运行5年来网站已负债十多万元。虽然有太多的眷恋,太多的牵挂,但我实在无能为力了……"2011年6月,报恩网的创始人许利娜、段非夫妻俩,在网站的首页挂出这样一封关闭公告。
       民间公益网站"中国报恩网"的关闭危机,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报恩网,是一对出身寒门的"80后"夫妇许利娜、段非创办的公益网站。
       5年间,组织大小公益活动60余次,为社会公益事业募捐善款60万余元,帮助过上百名孤儿,以联络医院减免费用的方式救助了12条先心病患者的生命。
       据他们介绍,网站的软硬件维护,并不需要太多费用。但是涉及到很多实际的事务,就需要付出许多。比如对捐款的落实,"人家要捐10万元,我们花1000元去调查"。
       "做募捐活动时,一些车马费、联络通信费等基本费用都由我们自己来承担。这两年搞了几次大型募捐活动,家里已经欠债十多万元。"
       某基金会员工白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这个职位已经做满了5年,至今薪水仍不及商业机构同类职位的一半,没有社会保险,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没有补贴,但她仍然认为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因为她十分享受这份工作的本身。
        在采访中,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告诉记者:"长年以来,NGO领域始终是资源很紧张的,很多草根组织只能从有限的渠道去争取很少的支持。这导致了长期以来行业内的普遍低工资、无保障的情况。不过也有做得不错的,比如乐施会,很早开始就给草根组织提供支持,并保证提供足够的人员工资和保障。他们还很人性化地将项目工作人员的薪酬列入到项目费用而不是行政费用中。我觉得这是有前瞻和倡导意义的举动,应该在行业内推广。"
        "我的能力只值这点儿面包吗?"
      《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89.5%的NGO从业者的月薪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月薪收入在2000-3000元的最为集中,比例占25.7%。
       从不同类型NGO上看,草根组织中工商注册的草根NGO状况最好,主要月薪集中在3000-4000元,占36.4%,民政注册的草根NGO主要月薪集中在2000-3000元,占32.9%,而未注册草根NGO组织的状况最糟,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占30.8%。
        从高薪的比例看,三类草根组织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工商注册的草根NGO(13.6%)--民政注册的草根NGO(12.3%)--未注册草根NGO(5.2%)。而社会团体的状况普遍比草根NGO略好,月薪资在5000元以上的占15.2%,基金会的情况最好,此比例为33.3%。
        此外,与同等能力水平的人相比,分别有37.9%的NGO从业者认为自己的薪资收入要少很多或少一些,认为自己的薪资比其他人高的只有5.4%,所以说,无论从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上看,NGO人员的薪资水平均很低。
        记者采访了解到,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公益组织工作强度很大。67%的NGO从业者表示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公益人的薪酬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低薪酬难留专业人才
        公益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走出困境,这使每个项目的每个流程都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这自然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
        那么,薪资问题是否阻碍了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呢?《调研报告》中显示,56.5%参加调研的中国公益组织说有人员离职的情况。其中79.7%的流失方向是非公益领域,而43.1%的受访者把待遇过低作为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
       因为行业资源匮乏,难以提供应有的薪酬福利,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在"面包"和理想二者不可兼得的严酷现实面前,他们只能选择"面包"。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主观意愿上却又显示出极高的职业忠诚度。近八成的访者表示未来一年会继续留在目前工作的机构,并表示会将公益事业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这种主观上的归属意愿与现实中因为薪资问题而引发的人员流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映出薪资对于人才储备的负面影响。
      "有些人一边打另一份工,一边做公益;有的住在父母家,甚至父母还给些零花钱;有的父母非常反对,宽容些的就说到30岁成家立业时就不要再做公益了,该干吗干吗。"
       "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持续做下去?为什么不能让'正常人'进入这个行业?"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很多场合呼吁提高公益从业者的待遇,还跟一些基金会倡导:能不能做一个资助公益年轻人的项目?
       虽然大家都觉得这个理念很好,但却发现很难操作,光是选人就太难。
       报恩网的创始人许利娜、段非夫妻俩为了维持网站的日常运转,曾想过寻求资助,但是段非的比喻很形象:"人们愿意帮助生病的、贫困失学的,但对于帮助一个求助平台,可能会理解不了。大家只关注画(指慈善捐助),不去关注画框(指报恩网的平台)。却不知画框坏了,画就没法展出。"
       "专业人才必然需要有一定的至少是体面的薪资或福利待遇去吸引。这部分费用是必须的、不可免的。对于资金来源于普通民众或企业的公益组织而言,这点更需要解释清楚并获得支持。"徐永光说。
       "公益界加薪哥"在一个论坛里面写道: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投入的不仅仅是自己富余的物资、闲暇的时间,我们投入的是全部的身心、热情、时间,甚至是透支自己的未来。从来没有人真正关注过我们这些人的生活,了解我们这些人的需求,而我们自己也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子,装做没有看到自己的困境。
       这,不仅仅是呼吁社会关注NGO人的工资和生存状态,更是呼吁社会公平对待公益机构和那些为理想而工作的人。让有理念、有专业的人才得到合理的报酬,才能使公益行业走入良性循环,毕竟,公益人不是道德祭坛上的祭品,而是普通的人,他们也应该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更自信、从容、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胡静波
离线傻傻昏鸦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4-23
中国的公益组织薪酬水平低、工作强度大,这个行业里,甚至不乏为了公益事业倾家荡产、累病累跨的公益创业者,他们的机构最后也陷入了随时面临关门停业的困境``````这个就是中国公益事业的悲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